南斯拉夫解体余波未平,美国联邦裂痕暗流涌动
前几天在家吃饭,老爸突然冒出一句:“你说美国那地儿,会不会也像南斯拉夫一样,说散就散?”他边夹菜边嘀咕,我差点把米饭喷出来。小时候村里人讲起“铁托”这个名字,都是一副敬畏的神情,现在再回头看,那位老爷子硬是靠着手腕,把六个性格迥异的共和国捏成一团。可惜人走茶凉,一切都变了味。
其实南斯拉夫这摊事,外头人看热闹多,门道却不常有人细说。小时候我听村里老王讲,他年轻时曾经去过贝尔格莱德,说那会儿大街上能看到塞尔维亚、克罗地亚、波黑的人混在一起喝咖啡聊天,也没觉得有啥仇怨。他还见过铁托的画像挂在广场中央——据说当地小孩背诵《铁托语录》比背课文还溜。
可1980年后风向就变了。据家里亲戚当年做生意路过萨格勒布时回忆,“气氛怪得很,各种标语口号开始冒出来。”那会儿通货膨胀像疯了一样涨,小商店柜台空空如也。北部富裕区嫌穷兄弟拖后腿,这种抱怨不是一天两天攒下来的。我翻到一本80年代初出版的小册子,上面记载:马其顿青年失业率高达30%,而斯洛文尼亚同龄人大多已经买房娶妻。这经济鸿沟,比巴尔干山脉还难跨过去。
民族矛盾本来就是积压已久,只不过被强权暂时按住罢了。我妈总念叨:“鸡蛋碰石头,不碎才怪。”等到集体总统制一出台,没有谁能服众,各自为政的苗头一下子冒出来。当年塞族领导米洛舍维奇的一句“没人敢打我们”,直接把火药桶点燃。有意思的是,据克罗地亚一个退休教师回忆,当时电视台播新闻都带腔调,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解读版本,“一家三口各自支持不同阵营”。
冷战尾声,更是雪上加霜。苏联自己都顾不上,还指望给南联盟撑腰?西方势力趁虚而入,小道消息传得飞快——“德国使馆悄悄接触克罗地亚独立派”、“意大利商人在卢布尔雅那大量购置地产”。这些花絮虽真假难辨,却反映出外部推力不可小觑。
扯远了,再瞅瞅如今美国。有些现象真让人恍惚,好像历史又要开演第二遍似的。今年春天,我表姐刚从休斯敦回来,说德州街头最近出现不少写着“TEXIT”的涂鸦,有心人甚至发起独立公投请愿书。一位得州农场主对她感慨:“我们养活那么多懒汉,不如自己过日子!”这种话让我想起当年萨格勒布市场上的争吵——北方嫌弃南方,总归是一出戏码换个舞台继续演。
别以为美国没有民族问题,只不过换成了种族和移民背景罢了。我有同学去年申请哈佛,被告知名额紧张,其实心知肚明还是身份标签作祟。“你姓李,他们怕数据不好看,”他说完苦笑两声。这事搁在90年代东欧,就是典型地域歧视。不止如此,今年旧金山唐人街游行爆发冲突,据目击者描述,“白人与华裔互相指责抢工作机会”,警察现场束手无策。这画面,是不是和90年代贝尔格莱德某条巷子的争吵遥相呼应?
经济层面的裂缝更明显。有朋友定居密西西比州,他吐槽那里基础设施烂到掉渣,下水道每逢暴雨必堵。“咱们交税倒贴富裕州,有啥盼头?”他老婆插嘴补刀:“加利福尼亚又不稀罕搭理我们。”我脑海浮现1979年的统计资料:彼时马其顿GDP不到斯洛文尼亚的一半,可政策却要求统一分配资源,这怎么可能服气?
政治极化更不用提,两党撕破脸皮早已见惯不怪。据《时代周刊》2023年底报道,共和党籍议员私下承认,“如果再这么斗下去,我们迟早玩完。”红蓝之争逐渐从国会蔓延至家庭餐桌,就连小学老师也要避谈选举话题,以免家长投诉。而疫情期间纽约与联邦政府互呛,更让地方自治权的问题彻底暴露无遗。
外部压力也是催化剂之一。一位上海做金融分析的小舅舅去年跟我聊美元霸权受挑战的新局势,他用微信发来截图:中东部分油企开始尝试非美元结算方式,美债市场震荡不断。他顺便转述了一句业内俚语:“世界变天的时候,大国最先感冒。”
美国与昔日巴尔干还是隔着太平洋远呢。一方面它底盘厚实,军事科技全球数一数二;另一方面社会融合理念根深蒂固,即便矛盾激烈,大多数普通百姓依然相信法治与宪政。但裂痕若一直扩展,无论大国小国,都难保万世太平。正如旧金山唐人街老人所言:“锅盖压得住火苗,但柴堆越来越高,总有烧穿的一天。”
邻村刘叔年轻时候曾给驻前美军基地送牛奶,他说那些洋兵闲暇爱打篮球,也爱讨论国家命运,不过最后总归是喝完啤酒拍拍屁股走路,从没真担心哪一天美利坚分崩离析。他的话如今听起来带点宿命意味,让人在黄昏厨房灶台前忍不住琢磨:这一锅粥,到底还能熬多久?
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。
信源包括《南斯拉夫通史》(马细谱)、时代周刊2023年底特辑、80年代巴尔干地区生活访谈片段及亲历者口述整理等杂项材料。如需查证,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。
股票配资项目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